· 寻找蚌埠老味道·
第五期
有一种很寻常的市井美食
它虽不起眼却颇具人气
它百搭,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
一杯甜甜的豆浆
都可以配上它大快朵颐
它方便,可以不需任何配菜
一个饼子就能饱腹
今天小编寻找到的珠城老味道
就是一家“缸贴”铺
每天中午12点,叔叔阿姨就要开始忙活,为晚上的经营做准备。和面、擀面饼、拌馅料……一年365天,几乎每天如此。30年来的坚守,一直坚持手工制作,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再小的一件事情,也不过“用心”二字。
这家没有店名的小铺子,卖烧饼已经30多年了,烧饼摊最先摆在南岗四路,叔叔是子承父业,继承了父亲的老手艺和对老味道的坚守。
今年是他们驻扎在工农家园小区的第十几个年头了,附近一带的老蚌埠,一定对这两张面孔熟的不能再熟了。排队的很多顾客都笑称,这味道吃了多少年都吃不腻!
多年以来,价格也只是从2元到2.5元,再到现在的3元。不变的是分量十足,带着丝丝奶香的老式小吃“缸贴”,是许多蚌埠人心中的味觉记忆。
才下午3点,老板刚刚升起炉火,还没来得及擀面和把缸贴递进炭炉,就有很多老食客在铺子边排长队等着美味出炉了。
最醒目的老式烤炉,已经和夫妻俩相伴十余载。底部烧炭,四周贴饼,上煎下烤,受热均衡。小小的炉口留住了香味,烤出来的烧饼更加酥脆焦香。
陈旧的门头,围起的高高吊炉,红彤彤的炭火……夫妻俩分工明确,笑容淳朴的叔叔把面团刷上葱油熟练地拉扯揉搓,揉面、分面、揪剂子、填馅、擀饼,一切动作都一气呵成。
做烧饼的阿姨把烧饼贴进炉内,连路过的人都闻得到扑鼻葱香,更别说排队的人了,个个都翘首以盼。
叔叔家的缸贴,和面用的是“老面头”,用米酒发酵并加入了奶粉,做出来的饼更劲道、更松软香甜。
桌上放着的碗里装满了清水,只见老板把手放到水面上浸润一下,犹如“蜻蜓点水”般轻盈,刀起刀落下的每个面团重量均匀,全凭手感,完全没有“称”这个概念
裹上馅料的面团被擀至均匀,沾上满满的芝麻平铺在案上,等待着进入火炉接受“历练”。
值得一提的是,他家的缸贴在表皮上还会刷上两遍蜂蜜,进烤炉前均匀地刷上一次,待缸贴变得金黄,再取出刷涂一次。这样口感更加多层次,有芝麻的香气,有酥脆的口感,更有糖汁的甜蜜。
阿姨俯下身子,把饼胚一个个稳稳当当地贴在炉壁上,动作干脆利索,一点儿不拖泥带水。很快,炭火火舌嘶嘶,面食和炭火倾心交谈,聊得火热,等过两三分钟,饼胚从鹅黄变成金黄,芝麻开始“噼里啪啦”地炸裂。只有手艺人才知道,火候是成败的关键,想要脆而不糊,全凭多年的经验。
叔叔忙活着案板前的活,阿姨紧盯着炉子里的动静,等三五分钟后,如探囊取物般,用铲子将焦黄的饼一个个铲了出来,热气腾腾,烧饼微微泛出黄橙色,芝麻也涨红了脸颊,咔擦一下爆开,香气扑鼻。
“每炉出多少饼?18个。”阿姨说,每天能卖大几百个烧饼,最难受的是大夏天,一整天在烤炉前忙活,人热得站都站不住!
夹出做好的烧饼,热腾腾地放在围炉边,刚出炉的缸贴口感为最佳,买到的人迫不及待地掰开饼,露出白软的瓤,热气呼啸而出,捏下一片放进嘴里,香气满盈……
在探访美食的过程中,小编深刻的感受到了一点,那就是几乎每个土生土长的蚌埠人,一旦认可了某种味道,或从小习惯于某种味道。那么对于这种味道的忠实度,是无法撼动的。这也许也是支撑小编想要把更多蚌埠老味道带到大众视野里的原因吧~
我们生在蚌埠这座小城,工作、学习、看书、养花、做饭,处处与人为善;我们吃在蚌埠这座小城,城市里的美食,让我们走路都变得缓慢,无论走到哪里,味觉都替我们记得家乡的模样。

缸贴铺地址:南岗一路,工农家园小区北门口(重庆德庄火锅对面)